学习理论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新思想 > 学习理论

领悟历史决议 筑牢信仰之基 ——“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高端论坛”发言摘要

发布日期:2021-12-01    作者:     来源:     

编者的话

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大学中共党史研究中心、中国青年报社联合主办的“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高端论坛11月21日在北京举行。会议聚焦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认为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是我们党百年奋斗史的总结,也是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奋斗前行的号角。与会专家畅谈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体会,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重大论断、深入领会《决议》的重要意义。现摘登专家学者的发言,与读者分享。

历史是怎样告诉未来的

陈晋

深刻认识“历史决议”的重大意义

中国共产党是善于总结自身历史经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历史上作出三次“历史决议”,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历史自觉和政治自信,这是我们党的独特优势所在。

总结历史,目的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我们常说,让历史告诉未来。我们党的历史凭什么能够告诉未来?凭它创造的重大成就鼓舞人,凭它升华的思想理论引导人,凭它孕育的精神谱系感染人,凭它积累的宝贵经验教育人,凭它沉淀的历史规律启迪人。

由此,我们说,党的“历史决议”拥有让历史告诉未来的重大意义。

第一,“历史决议”是代表全党意志作出的历史性、战略性决策,由此决定了它的重大意义。“历史决议”是集中全党智慧,在深入学习研究党的历史的基础上作出的。“历史决议”从来不是一般的党史研究成果,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有关党史的讲话,结集出版了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特别是今年的“七一”讲话,许多观点都体现在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当中。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历史的论述,为起草《决议》作了充分的理论准备,是起草《决议》的指导思想。

第二,“历史决议”产生在“重大历史关头”,由此昭示了它的重大意义。第一个“历史决议”面临的“重大历史关头”是:抗战即将胜利,必须把党团结起来,实现思想上的统一,为迎接和创造抗战胜利后的历史新局面作准备。第二个“历史决议”面临的“重大历史关头”是:如果不处理好建国以来党的历史是非,不实现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就很难顺利推进。正是在通过第二个“历史决议”之后,党的十二大在1982年顺利召开,由此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任务。

第三个“历史决议”面临的“重大历史关头”是:在党领导人民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节点上,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势所必然。此外,中国共产党怎样走好新的征程,怎样推进自我革命,怎样在新的征程上提高斗争本领和应对风险挑战能力,也需要通过“历史决议”作出回答。

第三,“历史决议”的内容要旨是提炼好党的现实成就和经验,由此彰显了它的重大意义。党作出“历史决议”是为了更加清醒、更加坚定地办好当前的事、谋划未来的事。因此,“历史决议”的要旨是把党的现实成就和经验提炼好。

为此,第一个“历史决议”高度评价了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第二个“历史决议”专列“历史的伟大转折”部分,充分肯定了当时新的实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概念就是在这个决议中首次提出来的。

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实践和理论都出现了新的飞跃。《决议》总结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和积累的新鲜经验;从13个方面概括了新时代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尤其突出的是,彰显了“两个确立”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决定性意义。

为此,党中央对第三个“历史决议”的定位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牢记初心使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可见其意义何其重大。

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程和重大成就

《决议》把党的历史划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时期。这四个时期的划分依据是:每一代共产党人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路上,面对的主要任务不同,要回答的时代课题不同,要解决的社会主要矛盾也有所不同。

四个时期创造的伟大成就,呈现出递进累积的关系。

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就主要体现为,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这里说的“根本社会条件”,主要指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要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拥有独立自主掌握自己命运这个前提。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就主要体现为,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这里突出的是“社会主义”,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主要体现为,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说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指引中国发展繁荣的正确道路,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

在这里,“大踏步赶上时代”背后的历史叙述是:18世纪中后期开始的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了英国、法国这样的世界强国,19世纪中后期开始的以电气化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又造就了德国、美国这样的世界强国。这些国家领时代之先。奥匈帝国以及中国的大清王朝,还有曾在大航海时代领跑的西班牙、葡萄牙,都因为没有赶上时代而落在了后面。其中,中国的落差感受最为强烈。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引领下,中国迎头赶上了20世纪中后期开始的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推进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这就叫大踏步赶上时代。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主要体现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值得注意的是,这里专门强调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主要体现为精神上的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体现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体现为“四个自信”明显增强。

深刻认识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

《决议》从五个方面指出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这就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

“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的一个突出内涵是,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一种新的文明形态。背后的逻辑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我们的现代化不是走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老路、不是走两极分化老路、不是走物质主义膨胀的老路、不是走对外扩张掠夺的老路。中国追求的是14亿人口规模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追求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和平发展的现代化。这些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和新的文明形态的探索提供了中国经验、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通过改变自身的努力来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所谓影响,就包括促进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者为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副会长、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院务委员)

“两个确立”是时代呼唤、人民期待与党的郑重选择

欧阳淞

准确把握“两个确立”的基本内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时代课题,进一步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图景。这一思想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大时代课题,指引开辟了管党、治党、兴党、强党的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是统一全党思想引领前进方向的领导核心。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部署事关党和国家全局的重大工作和重大斗争,是知行合一的领导核心。

只有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才能得以确立。只有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才能保证和体现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去领会“两个确立”的相互关系和基本内涵,确保“两个确立”落到实处,做到情感上衷心爱戴核心,思想上高度认同核心,政治上绝对维护核心,组织上自觉服从核心,行动上紧紧跟随核心,确保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渊源和意义

“两个确立”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党一百年来的奋斗历程告诉我们,有全党公认的领袖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有与时俱进经得起实践考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作为党的行动指南,是我们党成熟的重要标志,是党和人民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两个确立”有着扎实的理论依据。翻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确立和维护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核心,维护党的权威和党的领袖权威,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条重要原则。确立和维护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核心,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基本观点。

“两个确立”有着迫切的时代需要。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能够统筹协调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领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蓬勃力量,推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总设计师和总指挥。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呼唤和历史总结中,习近平同志当之无愧地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党的行动指南。“两个确立”有着坚实的实践依据和党心、民心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伟大社会革命和伟大自我革命,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两个确立”写进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这是历史和人民的共同选择、郑重选择、必然选择,体现了国家自信、人民自信、中华民族自信。

认真落实“两个确立”的实践要求

“两个确立”是联系的,也是实践的、具体的。我们要从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坚决维护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落实“两个确立”的要求,必须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在思想上高度认同、政治上坚决维护、组织上自觉服从、行动上紧紧跟随。

落实“两个确立”的要求,必须坚决严明党的政治纪律,政治纪律是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为方面必须遵守的规矩,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根本保证,必须切实遵守和坚决执行。

落实“两个确立”的要求,必须毫不动摇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抓好青年这个重点,要把彻底的理论讲彻底,把鲜活的道理讲鲜活,不断提振信心和斗志,凝聚智慧和力量。

总之,坚决做到“两个确立”,是深刻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伟大实践得出的重大历史结论,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核心要义,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政治保证。我们要不断增强“两个确立”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作者为中央党史研究室原主任、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原会长)

历史自觉与时代担当

顾海良

自1921年至2021年,中国共产党走过了波澜壮阔的百年历程,领导着中国人民在进取中突破,于挫折中奋起,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

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中第三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决议”。回溯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三个“历史决议”彰显了两个鲜明的理论特点:一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深刻的历史自觉和高度的政治自觉;二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牢记初心使命、继往开来的时代担当。

第一个“历史决议”首次以党的决议文件的形式对建党以来二十四年的历史给予充分肯定,同时突出强调了毛泽东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第一次结合”作出的重要贡献。第一个“历史决议”的核心思想在于,“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央和全党的领导”,并把这个“确立”视为“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最大成就,是中国人民获得解放的最大保证”。实际上这已经提到了“两个确立”。这既是一个重大的思想结论,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结论,成为我们党加强政治领导的深厚基础。

第二个“历史决议”在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毛泽东思想上结论非常明确:“中国共产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历史,总的说来,是我们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决议慎重而庄严地提出:“必须珍视半个多世纪前,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一切积极成果,强调在新的实践中,运用和发展这些成果,以符合实际的新原理和新结论,丰富和发展我们党的理论,保证我们的事业沿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轨道继续前进。”

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指出,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这是全会作出的重大政治论断,是深刻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伟大实践作出的重大历史结论。

“两个确立”的提出,是以思想政治理论和现实实践为基础的,其时代真理和价值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从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意义”和“历史经验”总结中得出的科学真理;二是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理论和实践中得到证明的科学真理;三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真理;四是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力量和智慧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和实现。(作者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金民卿

《决议》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一全新的重大判断,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关联。这一判断有几点格外值得注意。

第一,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出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方针,为科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根本指导。

第二,揭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梦想和追求,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展示它在当今时代的强大生命力。

第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整体系统中加以升华,凸显其对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充分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第四,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持久生命力。

总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沃土之中,深刻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把历史的中国和当代的中国贯通起来,把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统一起来,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最新表达和理论上的最新概括,把中华民族的思想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光辉典范。(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

全面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成就

杨凤城

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成就,从中共党史、中共思想史角度出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获得启发。

历史定位和历史地位。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理论成果和理论成就。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

实践成果。《决议》对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创新实践中形成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进行了总结和概括,从十三个方面深刻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更为完善的制度保障。《决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不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当然,制度的成熟定型是阶段性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过去比是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了,但和未来相比,还要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及其“两步走”战略在制度方面的设计对应起来。

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超过100万亿元,人均GDP连续两年超1万美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2万元,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约为4亿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我们也有足够的底气、能力、智慧战胜各种风险挑战。

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进入新时代,伴随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习近平总书记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这是时代性的特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这说明培育文化自信依然非常重要。(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两大历史发展阶段历史定位依据的思考

程美东

《决议》对改革开放以来两大历史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不同历史定位,有其严格依据。

《决议》指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这里的关键词是“体制保证”和“物质条件”。

体制改革是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政治体制改革是上世纪80年代的重点内容,邓小平同志在整个80年代谈改革谈得很多。1987年中央设立了中共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究室。整个80年代,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到十四大的时候基本上达到了一个较为成熟和完善的程度,此后主要是在具体的手段和内容上不断完善。在十八大之前,我们形成了总体上张弛有度、收放自如的政治体制。

在经济体制改革上,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先河。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我国进入以城市改革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时期。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制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规划,是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1998年后搞了国企改革,尤其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主动与国际接轨、融入全球贸易体系,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件具有转折意义的大事,为中国经济腾飞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正是由于这些体制改革,我们的经济在这些年获得巨大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创造了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1978—1984年,我国农村生产年均增长4.8%,为1952—1978年的2倍。其中,1984年我国粮食产量一跃达到4亿吨,比1978年增长了33.6%。加入世贸组织后不到10年,我国的GDP总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

《决议》对于新时代的历史定位作出了这样的判断: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我们党领导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到,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目前,新时代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制度保证、物质基础、精神力量这几个方面。

我们的基本政治制度和根本政治制度达到了成熟程度,“四个自信”深入人心,简单的崇西恐西心理大大减少,我们对于未来充满自信。经济制度比较成熟,公有制主体地位一直岿然不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尤其体现在控制力上。与此同时,非公有制经济得到繁荣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教育事业蒸蒸日上,文化繁荣昌盛。(作者为北京大学中共党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铭记丰富历史经验 构建良好政治生态

关海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基础性、经常性的工作,要以良好的政治文化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政治生态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方向意识,良好的政治生态反映了政党和其他政治组织的发展方向;二是底线意识,不良的政治生态一旦发展到一定阶段,突破了基本的底线就要出大的问题。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严格说都不是偶然性事件,而是政治生态长期恶化的必然结果。

中国共产党要长期执政必须保持良好的政治生态。一个完整的政治生态由政治文化、政治信仰、政治行为三方面构成,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态的基础,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情感的积累形成了人民性的政治文化,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价值取向。政治文化也正是由三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一是政治传统,二是政治心理,三是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有着优良的传统,良好的政治心理,明确的价值取向,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文化,特色鲜明,这是党领导的文化基础。

政治信仰是政治生态的核心,道德代替宗教,是中国传统社会区别于西方社会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中国迫切需要新的信仰体系引导中国人民前进。孙中山率先举起了三民主义的大旗,将政治提高到了信仰的高度。中国共产党人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毛泽东明确指出无产阶级的信仰是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这个政治信仰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理论创新,坚持开拓进取敢于斗争,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改革开放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一系列的理论成果。

政治行为是政治生态的表现,政治行为有三个基本的存量:一是政治路线、方针,二是政治政策,三是政治策略。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行为最基本的内容就是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毛泽东同志将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比喻为鱼和水的关系,这种比喻十分恰当,也比喻得很极致。政治行为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任何一个社会要想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态,都要通过各种途径凝聚精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主要通过政治信仰和共产党人的模范作用,为全社会树立榜样来完成一定时期的政治任务。

在这个基本前提之下,党形成了统一战线的理论、党的建设的理论、自我革命的理论等一系列理论成果。政治文化、政治信仰、政治行为,三位一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明确将中国共产党的丰富历史经验概括为十个坚持,这些历史经验是我们构成新时代良好的政治生态的重要思想资源。(作者为北京大学中共党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谈谈党史上前两个“历史决议”及其意义

黄道炫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正确党史观,要坚持以我们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这对于正确认识党的百年艰辛探索而又波澜壮阔的伟大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1945年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重点总结了1927年以来武装斗争的经验,重点批判了1927—1935年间的三次“左”倾错误,特别是对1931年以后王明的“左”倾错误作了系统梳理,从政治上、军事上、组织上、思想上说明“左”倾错误的表象和危害,分析了它的政治、思想和社会根源,在党内奠定了克服“左”倾错误的思想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左”倾错误社会根源的分析,现在看来仍然十分精辟。同时,决议特别强调不要否定一切,犯了这些错误的同志并不是一切都错了,他们在反帝反封建、土地革命、反蒋战争等问题上的若干观点,同主张正确路线的同志们仍然是一致的。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在“文革”结束后,改革开放逐渐展开的特殊背景下作出的。决议没有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坚决维护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尤其强调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地位。这有利于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实际也有利于改革开放在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下展开。

前两次“历史决议”对历史问题的处理,树立了一个清醒、冷静的榜样。历史是现实的镜子,两次“历史决议”面对的是历史,其实又处处回应的是现实。从两次“历史决议”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处理现实问题的智慧,也可以看到处理历史问题的态度。从思想方法维度看,两次“历史决议”蕴含的人民立场、唯物史观以及对历史采取分析态度的辩证法都没有过时,时至今日仍然需要我们坚持和遵循。(作者为北京大学中共党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筑牢信仰之基

史春风

充分发扬民主、凝聚全党智慧的三个“历史决议”,充分体现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独有特色。这三个“历史决议”起草和通过的过程,都是充分发扬民主、集中全党智慧的产物。

第一个“历史决议”的最早起草者任弼时,根据1941年毛泽东起草的《关于四中全会以来中央领导路线的问题决议草案》进行起草。1944年的初稿完成后,经过了胡乔木、任弼时、张闻天等政治局委员多次修改。1945年,毛泽东又在张闻天的稿子的基础上先后进行了七次修改。六届七中全会之前,中国共产党决定成立党内历史问题的决议准备委员会,成员包括任弼时、刘少奇、周恩来等八人。六届七中全会召开初期,又有很多党的高级干部参与此次决议的修改和讨论。

第二个“历史决议”起草了近两年,组织了多轮大讨论。1980年10月发给各省(区、市)的决议草案的讨论稿达112页、5万字,这场“四千人大讨论”的实际参加人数更多。邓小平评价:“这个决议是相当认真也相当仔细,总的说来这个决议是个好决议,这个稿子是个好稿子。”

第三个“历史决议”的诞生过程更是汇集了党内外人士的集体智慧。文件起草组整理形成了75.3万字的汇总本,党内外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对决议征求意见稿反馈了1600余条意见和建议,决议稿初步增写、改写、精简文字共计547处,反馈意见吸收率达24.6%。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并引领文件的起草,在十九届六中全会之前形成了决议讨论稿。与会同志又分成10个小组,在三天里围绕中央政治局工作报告和决议讨论稿共提出修改意见138条,文件起草组根据这些意见、建议对讨论稿作出22处修改。

信仰不仅要写在旗帜上,更要体现在行动中。我们党以优良的作风、精益求精的态度起草和通过这三个“历史决议”的过程,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自己的事业的忠诚、责任与担当。

这三个“历史决议”是我们党百年奋斗史的总结,也是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奋斗前行的号角。深入学习这三个“历史决议”,可以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进程和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可以更深入地倾听历史的回响,可以远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更可以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美好未来。(作者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副教授)

责任编辑:杨怡

上一篇: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

下一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