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理论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新思想 > 学习理论

党坚持对科技事业领导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发布日期:2021-07-19    作者:     来源:     

播报

党坚持对科技事业领导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科技部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我们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建党100年来,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科技事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把握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大势,充分发挥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创新发展新路。

一、党推动和领导科技事业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党在革命时期推动和领导科技事业的初步探索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科技工作,早在革命时期,就不断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在建党初期,共产党人积极参加“科学与人生观”论战。党领导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其宪法大纲中,明确提出“要发展科学和技术”,颁布了《奖励生产技术办法》和《文化技术干部待遇条例》等行政法规,在井冈山建立了红军军械处,在一些较为稳固的革命根据地,建立起了初步的军工、医疗、电讯等科技事业。抗战时期,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自然科学是人们争取自由的一种武装”,称赞知识分子“是科学战线上的尖兵,他们在根据地的建设事业中所起的作用是显著的”。先后成立了自然科学研究院、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掀起了群众性的自然科学实践运动;先后创立了陕北公学、中国医科大学、延安大学、陕甘宁边区医专、陕甘宁边区农业学校等,为根据地培养了大量科技人才。解放战争时期,党中央要求各地党组织要保护好科技工作者和科技设施。

总体而言,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展科技事业,在领导科技事业方面积累了经验,为新中国科技工作全面走上正轨创造了条件,为新中国成立后党能够迅速领导全国科技事业奠定了基础。

(二)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完善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体系,推动新中国在局部领域取得重大科技成果

新中国的建立在全国范围内为科技发展创造了条件,维护国防安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等国家战略需求对我国“一穷二白”的科技事业发展提出了迫切需求,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发出“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

1.健全全国科技组织体系。新中国成立之初,党提出的《共同纲领》专门规定:“努力发展自然科学,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建设。”1949年11月,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开始办公。一大批科研机构相继成立,调整高校布局,不断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海外科研人员踊跃回国创新创业。

2.制定科学发展规划,统筹谋划、突出重点部署推进我国科技事业。1956年,制定《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提出57项重大科技任务、4项紧急任务,形成了“规划主导、任务落实”的举国体制型科技资源配置方式,成功奠定了我国科研组织体系。1963年,制定《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基本沿袭“1956年规划”的框架和做法,瞄准发力当时世界的新兴科技,我国科技整体水平大体赶上20世纪40年代世界科技水平。

3.制定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大力推进科技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通过留用、吸引海外人才回国、加强培养三种渠道,大力推进科技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1956年,党中央提出著名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1961年,被邓小平同志称为“科学宪法”的《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的十四条意见(草案)》印发,明确提出要认真贯彻“双百方针”,对保障科研人员研究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这一时期,党领导的新中国科技体系初步建立,实施了以“两弹一星”研制、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等为核心的一系列科技工程,吸引了李四光、钱学森、赵忠尧、林兰英等一大批海外人才回国,相继在多复变函数论、哥德巴赫猜想、陆相成油理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奠定了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基础,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科技极其落后的状况。

(三)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着力改善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我国科技发展融入全球浪潮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提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和毛泽东思想的过程中,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形成了科技发展的新观念,实施推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等新举措,有力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站上新台阶。

1.领导和推动科技事业全面恢复。1977年,邓小平同志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知识分子是无产阶级的一部分”的论断。1978年,中组部出台《关于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提出“正确评估知识分子队伍”“做好复查和平反昭雪冤、假、错案工作”等。

2.制定发展规划,科学谋划布局科技事业发展。制定《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全面安排,突出重点”的指导方针,提出27个领域的108个重点项目;制定《1991—2000年科学技术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设立总目标:我国的科学技术工作要以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部署为依据,重点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大力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基础研究等,推动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全面发展。

3.进行科技体制改革。1985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重点解决科技与经济的结合问题,明确认定技术成果具有商品的基本属性,科技成果也是商品,并提出开拓技术市场。

4.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邓小平强调:“搞科技,越高越好,越新越好”。自1986年起,大力实施“863”、火炬、星火等科技计划,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不断扩展和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中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

这一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国家科技计划体系初步形成,中国具有了整体科技实力,我国科技事业获得快速稳定发展,大大缩小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到1990年,我国在空间技术、高能物理、生物科学等重要科技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成果;中国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科技对于经济的支撑作用凸显,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20%提高到38%。

(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领导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较快涌现

中央牢牢把握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信息化本质,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不断深化对创新发展规律、科技管理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将科学技术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推动科技事业向纵深发展。

1.实施科教兴国战略。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1996年,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正式提出把“科教兴国”定为我们的基本国策。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对面向新世纪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进行重点部署,提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明确要求。

2.推动科技发展制度化。自1993年起,先后颁布实施了《科技进步法》《农业技术推广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科学技术普及法》《计量法》《标准化法》《专利法》等十几部与科技相关的法律法规,保证科技工作不断向正规化、常态化方向发展。

3.推动设立科技发展市场化。1999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等五大国家科学技术奖,通过物质奖励鼓励科技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科技工作者的科研热情。

这一时期,我国科学队伍日益壮大、科研机构不断完善、科学技术体系逐渐健全、科学成果层出不穷。基础研究得到迅速发展,人类基因测序、纳米碳管和纳米新材料、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研究、微机电系统研究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高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农业科技、社会民生科技均取得重大成果,载人航天技术、运载火箭及卫星技术、两系法杂交水稻、基因工程药物等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五)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领导和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开始显现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牢牢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环境、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趋势,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聚焦创新型国家建设,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1.实施“人才强国”战略。2002年,《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是新世纪新阶段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201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人才发展指导方针,全面构建了新时期我国的人才工程体系。

2.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2008年国务院发布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在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促进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防止知识产权滥用和培育知识产权文化等方面作出重点部署。

3.提出“自主创新”的指导方针。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技大会,提出要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并颁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规划发展纲要》(2006—2020年),确定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这一方针是面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抉择。2012年《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重点,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

这一阶段,我国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有效互动;自主创新成效显著,基础研究水平提高,纳米材料、克隆技术等取得重要进展;前沿技术实现突破,“龙芯1号”芯片、“天河一号”计算机等实现重大突破;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迅速发展,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进入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学分析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大势,围绕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充分发挥和坚持党领导科技事业的政治优势,提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重大论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战略科技力量迈出重大步伐,重大科创成果竞相涌现,创新实力整体提升,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越走越宽广,形成了我国科技创新的独特优势和发展模式,我国科技事业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党中央发出了“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的总动员。

1.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基本路径是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推动改革纵深推进。201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深化改革,要让科技创新的轮子、体制机制创新的轮子共同转动。2014年12月,在党中央直接领导、直接部署和推动下,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启动,将分散在40多个部门的近百项科技计划整合为新的五大类计划体系。2015年出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在构建统筹协调的科技宏观管理体制、科技计划和经费管理改革、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多年来一直想解决但没能解决的难题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突破。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2018年,党中央以“加强、优化和转变政府科技管理和服务职能”为主线,重新组建了科学技术部。

2.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角度,细化顶层设计内容。2016年5月,发布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对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了总体要求,突出强调了五个方面内容:第一,夯实科技基础,在重要科技领域跻身世界领先行列;第二,强化战略导向,破解创新发展科技难题;第三,加强科技供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第四,深化改革创新,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第五,弘扬创新精神,培育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同时也提出科技创新“三步走”,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支撑的战略目标;细化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任务举措,构建了新的发展动力系统。

3.高度关注人民生命健康,由“三个面向”到“四个面向”。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明确提出,我国科技创新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在党中央“三个面向”战略主攻方向指引下,我国科技事业的前瞻布局和系统推进等能力显著增强,科技创新突破明显加快。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提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要坚持“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这是在“三个面向”基础上,与时俱进的创新突破。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科技创新支撑民生改善能力明显增强。

4.提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及“十四五”规划建议要求: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在2021年5月28日召开的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并从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建设全球人才高地等五方面进行系统谋划布局。

这一时期,党领导我国科技事业取得整体性、历史性成就,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国家综合实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我国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取得重要进展,成功组织了一批重大基础研究任务,“嫦娥五号”实现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天问一号”开启火星探测,“怀柔一号”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卫星成功发射,“慧眼号”直接测量到迄今宇宙最强磁场,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首次发现毫秒脉冲星等;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新跨越,“海斗一号”完成万米海试,“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开通,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等;高端产业取得新突破,C919大飞机准备运营,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成功试跑,最大直径盾构机顺利始发等;民生科技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医用重离子加速器、磁共振、彩超、CT等高端医疗装备国产化替代取得重大进展;国防科技创新取得重大成就,首艘国产航母下水,第五代战机歼20正式服役,东风17弹道导弹研制成功等。2020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我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第14位,是前30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

三、党对科技事业领导的经验与启示

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科技事业接续奋斗,繁荣发展,沉淀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形成了我国科技创新的独特优势和发展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之路越走越广。

(一)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科技事业发展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中央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每一个关键点都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牢牢把握住我国科技创新的正确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科技事业发展全局,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实现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实践反复启迪我们,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科技创新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政治保证,必须长期坚持、毫不动摇。

(二)必须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集群力、汇众智,是我们取得系列重大科技成就的成功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过去我们取得重大科技突破依靠这一法宝,今天我们推进科技创新跨越也要依靠这一法宝,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机制”。集中力量办大事是在中国科技极其落后、科研人员极其缺乏的背景下,集体攻关重大科研课题所凸显的组织优势,也是党在长期的科技领导力建设中积累的最重要经验方法之一。进入新发展阶段,要探索完善高效的组织动员体系和统筹协调的科技资源配置模式,形成科技创新全链条设计和一体化实施的格局。

(三)必须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以改革驱动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这是党领导我国科技事业改革发展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路径和方法手段。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坚持问题和需求导向,依靠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把科技创新这个“引擎”全速发动起来,最大限度释放科技创新蕴藏的巨大潜能。

(四)必须坚持人才驱动与党管人才的统一。我国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忘我投入、奋力攻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创新与人才是密不可分的,人才是促进科技创新、引领国力增强的重要战略资源,直接关系到科学技术发展的根基是否牢固。建设科技强国必须要有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党管人才是我国科技事业兴才、聚才的制度保障,是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独特制度优势,要不断改进完善科技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

(五)必须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合作。长期以来,在科技领域,中国共产党一直践行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合作的方针。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要求。我国既是科技开放合作的参与者、受益者,也是贡献者、推动者。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不能关起门来搞创新,必须全方位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在更高起点上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应对全球性挑战中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科技事业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锐意改革创新,矢志自立自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新的更大力量!

上一篇:继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下一篇:牢牢树立正确党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