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理论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新思想 > 学习理论

深刻把握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大逻辑

发布日期:2020-12-31    作者:     来源:     

播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讲话中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我国“十四五”发展时期正好与迈向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相交织,这种新的“三期叠加”既赋予了“十四五”不平凡的发展使命与发展任务,也对“十四五”的发展形态、发展方式、发展格局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科学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大逻辑,对于我们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意义极为重大。

新发展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中国社会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当时的社会主义由于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邓小平曾明确讲这一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一个静态、一成不变、停滞不前的阶段,也不是一个自发、被动、不用费多大气力自然而然就可以跨过的阶段,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而是一个动态、积极有为、始终洋溢着蓬勃生机活力的过程,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的过程。”

中国社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经济社会发展跨上了一个又一个大台阶。2000年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元大关,超过意大利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2010年突破40万亿元,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总量连续跨越70万亿元、80万亿元和90万亿元大关,2020年稳稳突破100万亿元,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在新冠肺炎疫情尚在肆虐背景下实现经济正增长的国家。除此之外,中国已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服务贸易第二大国、使用外资第二大国、对外投资第二大国等。中国“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更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在脱贫攻坚方面,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困扰中国社会几千年的贫困问题得到了根本性的解决;在民生福祉方面,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所有这一切标志着中国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实现,标志着中国社会拥有了开启新征程、实现新的更高目标的雄厚物质基础,标志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的努力奋斗,中国社会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讲:“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

进入新发展阶段是对我国“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发展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这既是我国长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成果在社会发展阶段上的客观体现,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客观要求。毛泽东当年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最后胜利、新中国即将成立前夕讲过一句话:“我们熟习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习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我们今天从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跨越,面临的境遇何其相似。全面小康建成了,不再需要啃脱贫攻坚的硬骨头了,但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成为我们的硬任务。完成不了这个硬任务,基本实现现代化就不能算做到。

怎么办?要顺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这新特征新要求体现在发展阶段上,就是要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更是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本身就是发展质量不高的表现。在新发展阶段不能忽视量的增长,但更要重视解决质的问题,在质的大幅提升中实现量的有效增长。我们要下大力气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要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能轻言跨越,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不思跨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现代化进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更高的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一定会到来。我们要有这样的雄心壮志,我们也有这样的雄心壮志。

新发展理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

新发展理念来自当代中国发展实践的总结,又引领着当代中国发展实践的深化。作为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新发展理念科学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不仅推动了当代中国发展的深刻变革,更重构了21世纪中国社会的发展逻辑。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但是发展本身不是也不能成为目的,发展必有其价值指向。价值指向不同,发展结果迥异。对中国社会来说,发展是硬道理,为人民发展更是硬道理中的硬道理。中国社会的发展既不能是“为发展而发展”,更不能是“为少数人发展”,发展过程一定要人人能参与、人人都尽力,发展成果一定要人人皆有份、人人可享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进一步明确和重申了当代中国发展的价值指向与价值诉求。

我们要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那样,从根本宗旨把握新发展理念。把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作为发展的重心所在,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作为我们奋斗的最高目标,让中国社会的发展成果真正转化成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中国社会所有的发展都是围绕人民群众展开,所有的发展都是致力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创新发展是为了给人民群众创造更高水平、更有质量的生活,协调发展是为了让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民群众都能与整个国家的发展保持大体同步,绿色发展是通过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开放发展让人民群众在更大范围内、在更高水平上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巨大红利,共享发展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在发展领域的展开,让中国社会的发展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真正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中“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要求。

我们要从问题导向把握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不仅着眼于解决为什么发展的问题,更致力于解决如何发展的问题。发展不能想当然,必须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等发展规律。新发展理念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社会从“发展起来前”到“发展起来后”,从大国迈向强国的新发展阶段对发展规律的科学遵循,体现了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背景下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发展自觉。通过创新激发动力、协调实现平衡、绿色修复生态、开放推动合作、共享凝聚人心,当代中国的发展就会越走越稳健、越走越健康、越走越高质量。

我们要从忧患意识把握新发展理念。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会迎面而来,我们必须随时准备应对更加复杂困难的局面。不论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问题,解决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的问题,坚持系统观念的原则等等,都可看作是坚持忧患意识在新发展阶段对新发展理念的创造性坚持和创新性运用。我们要辩证处理发展与安全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坚持全国一盘棋,坚持发展的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整体性,为在新阶段实现新发展确立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

新发展格局: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随着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加快形成和构建新发展格局,客观上成为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这是对我国客观经济规律和发展趋势的正确把握,是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加入国际大循环,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形成“世界工厂”发展模式,这对我国快速提升经济实力、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近几年来,随着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变化,逆全球化趋势加剧,一些国家大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把产业链、供应链政治化,传统国际循环明显弱化,国际形势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加之像重大疫情、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所带来的风险危机更是加剧了国际间的信任赤字和发展赤字。在这种情况下,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更多依靠国内市场实现经济发展,就成为大国经济安全的必然选择。对于大国的发展来讲,国内大循环解决的是基础性根本性的问题,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有充分条件的。我国有14亿多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万美元,其中还有4亿中等收入人口,绝对规模世界最大,居民消费正处在优化升级期,是全球最大和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具有巨大增长空间。把国内市场充分发掘出来,把内需真正释放出来,就能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同时,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有实践基础的。事实上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已经在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转变。比如,我国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重已经由2007年时大约10%下降到2019年的1%左右,外贸依存度已经由过去的60%以上下降到30%上下,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90%以上,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是我们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资格与底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这一点在高科技领域尤为明显。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才能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因此,构建新发展格局并不是放弃开放合作,高水平对外开放与高水平自力更生是相辅相成的。具备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也将持续上升,同世界经济的联系会更加紧密,为其他国家提供的市场机会将更加广阔,会成为吸引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巨大引力场,国际循环也会相应扩大起来;有了“杀手锏”,不怕“卡脖子”,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才能真正赢得国际社会持续可靠平等的合作。这是我国在新发展阶段坚持自力更生与开放合作的实践辩证法。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上一篇:推动高质量发展 创造高品质生活

下一篇:中国“碳中和”之路该怎么走